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传染病 > 正文

猪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来源:乔新梅青海省西宁市畜牧兽医站 2021-04-12 14:42:17| 查看:

  摘要: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主要特征是回肠、盲肠和结肠黏膜呈腺瘤样增生。该病不仅能够导致猪腹泻、出血性下痢,而且会降低饲料转化率,使日增重减慢,淘汰率和死亡率增加,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1流行特点

  (1)该病菌主要侵害猪,多发于断奶仔猪到成年猪阶段,尤以6~18周龄的猪最易感。病猪及病原携带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工作人员的服装、靴子,以及运输车辆等均可携带病菌,致使传播范围扩大。

  (2)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健康猪接触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及用具后可导致感染。另外,该菌能够在鼠体内繁殖,故鼠类成为该病重要的传播媒介。

  (3)该病的诱发因素包括某些应激性因素,如昼夜温差大、转群、混群、饲养拥挤和饲料突换等;疾病因素,如猪群内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或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造成猪机体抵抗力下降;猪场存在沙门氏菌、结肠螺旋体和痢疾密螺旋体等肠炎病原。

  2临床症状

  (1)急性型。常见于新引进的后备母猪与17周龄以上的育肥猪,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或新引进的后备母猪常因应激而发病。发病猪体表皮肤与可视黏膜苍白,肠道出血,粪便呈褐色油腻状,食欲减退。有时体温稍升高,有时突然死亡。因临床症状与急性猪痢疾、猪鞭虫病和胃溃疡等类似,故又称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炎。

  (2)慢性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保育猪。病猪生长缓慢,采食量下降,顽固性下痢,粪便稀薄且颜色异常,或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猪群整体整齐度差。病程长者后期皮肤苍白,呈贫血状,如出现继发感染,则会加大死亡率。

  (3)亚临床型。属于隐性感染,猪机体携带病原体但无显著临床表现,偶见轻微下痢,生长不良,整齐度变差,饲料转化率下降。

  3剖检病变

  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类似于增生性肠病的病变,主要是局部肠壁增厚,肠腔内存在血块,结肠内积聚较多混杂有血液的粪便,慢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肠管黏膜肥厚如水管状结构,褶皱变深,呈脑回状。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4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测。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集病死猪肠黏膜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两端呈锥形或钝圆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此外,实验室诊断还包括PCR和ELISA等技术

  (2)鉴别诊断。临床上要做好该病同其他肠炎的鉴别诊断工作。猪痢疾病例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也伴有黏液和坏死物,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大肠,有较高的死亡率;猪沙门氏菌感染病变主要集中于盲肠和结肠,表现为溃疡,溃疡灶呈灰绿色;猪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粪便有黏液但不会混有血液,病猪通常不会死亡。

  5治疗方案

  肌肉注射支原净10mg/kg体重,2次/天,连用3天,或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长效土霉素20mg/kg体重,1次/天,连用3天。针对个别机体瘦弱、贫血和食欲减退的病猪,可每头肌肉注射含硒牲血素3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mL,饮水添加复方电解多维,有助于加速病猪康愈。群体治疗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0%泰妙菌素1kg,连用1周,停药1周后再用药1周,以防止复发。

  6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批次管理猪群。尤其是对转群后批次间的空舍要严格冲洗和消毒,空置1周后方可转入下批猪。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鞋子等防护用品及运输车辆要严格消毒,同时注重灭鼠和粪便的堆积发酵,彻底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

  (2)尽量减少转群、运输和更换饲料等不良应激因素,避免拥挤,确保猪体营养均衡。引进的新猪虽经检疫合格仍要隔离饲养,观察30天以上,在确保无回肠炎感染后再与本场猪群并群饲养。

  (3)注重药物保健预防。胞内劳森氏菌属于专一性的细胞内病原菌,所选药物不仅需要对病原菌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在肠道上皮细胞内要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临床上给猪群口服或注射泰妙菌素和泰乐菌素等药物,用药2周以上,才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