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传染病 > 正文

一例母猪感染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来源: 礼蓝猪业 2021-07-02 16:28:45| 查看:

 
中国养猪网

猪丹毒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是由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猪,最易感染母猪和架子猪,发病初期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随后转为慢性型, 患猪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等症状。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普及,猪丹毒在前些年很少发病,因此很多猪场忽视了对猪丹毒的防控,近几年来有检测机构调查表明,猪丹毒在2014年到2019年在四川,江苏,山东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对于猪丹毒急性病例,有的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体温高达42℃以上,全身潮红,发病初期与当前的非洲猪瘟,蓝耳病,急性链球菌,猪弓形体等疾病难以鉴别诊断,很容易误诊,如不能正确诊断、及时的进行治疗,此病病死率很高,给养猪场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笔者将山东某猪场母猪发生急性猪丹毒杆菌病例做如下介绍,以供大家借鉴。

1

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

该猪场位于山东潍坊,母猪存栏500头,2018年8月下旬,个别母猪突然出现采食量下降,有的母猪不吃食,个别怀孕猪出现流产(多为妊娠中期),死亡5头母猪,呈败血状,皮肤发紫(如图1),发病母猪皮肤发红,多见于耳部、四肢外侧、背部、腹部,高烧不退,体温达到42℃。

此时猪场兽医采用抗生素静脉注射做紧急治疗。病情持续3天后,又有6头母猪出现死亡。经1~2天,发病母猪在胸、腹、背、肩、四肢外侧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形状为方形、菱形或圆形,有热感的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淡红色,后变为紫红色至黑紫色,坚实,稍凸起,俗称“打火印”,指压可暂时褪色(见图3-4)。疹块突出皮肤2~3mm,大小约1厘米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有的病例,疹块中央发生坏死,久而变成皮革样痂皮(见图5)。经1~2周恢复。

中国养猪网

图 发病猪皮肤坏死,后背常见

2

临床剖检情况

病猪胃肠黏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上有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肾脏肿大、表面瘀血、可见有散在针尖状出血点;心包积液、心肌有坏死,内有菜花样疣状物;肝充血、呈红棕色;肺充血、肿大;体表皮肤出现红斑。

中国养猪网

图. 心肌坏死 

中国养猪网

图. 菜花样疣状物

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变化诊断为猪丹毒杆菌病。发病初期,兽医使用兽用头孢静脉注射,体温未下降,猪继续发病死亡,第4天诊断为猪丹毒后,发病猪使用青霉素8-10万UI/kg体重肌肉注射,早上,下午各一次,连续三天。同时,全群使用氨苄西林钠饮水,2kg/吨水,连饮7天。经过治疗,病猪死亡得到控制,猪采食量恢复正常,但是发病猪皮肤结痂需要1-2个月时间才能脱落恢复。

4

总结与讨论

近年来,猪丹毒病大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迹象,成为种猪、生长肥育猪突然死亡的重要疾病。从笔者走访山东各地区来看,夏季猪丹毒病例持续增多,疾病复杂且多为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霉菌毒素中毒,弓形体病等多种因素导致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母猪群抗病力下降,再加上高温高湿等诱因,猪群爆发细菌病逐渐增多。

 

 

因此,为了能有效的防控好该病,建议大家做好如下工作:

  •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搞好防疫卫生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猪时,应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定期消毒、杀虫、灭鼠;

  • 做好其他重要基础疫苗的免疫

  • 发病猪群立即全群检查,隔离病猪,防止进一步传染;

  • 消毒、处理,猪场、饲槽及用具等要认真消毒,粪便和垫料最好烧毁或堆积发酵,病猪尸体和内脏深埋或无害化处理,急宰病猪的血液和病变组织无害化处理或深埋,急宰场地和可能污染的地方与用具在工作完毕后,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 治疗:病猪可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个体或全群治疗

  • 淘汰:对慢性病例应及早淘汰。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母猪 感染 诊断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