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传染病 > 正文

预防为主,防大于治!中药在非瘟防控的实践意义

来源:搜猪网 2024-03-04 14:38:00| 查看:

  众所周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离不开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缺少任何一个,疾病就不能传播,非洲猪瘟也遵循这一原则。



  当疫情发生时:

  1.必须进行隔离、消毒、捕杀、无害化处理,这是控制传染源。

  2.做好生物安全可以很好的控制传播途径。

  3.是保护易感者。

  对于猪只来说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皮肤、毛发等天然固有组织。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等,它们所发挥的是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第三道防线则是特异性免疫,而非洲猪瘟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所以我们也只能在第二道防线上进行提升,也就是提升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以阻止外邪的入侵。

  中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机体的外部,而在机体的内部。也就是说,各种致病因素都是通过动物体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疾病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发生邪正消长、阴阳失调和升降失常的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清代防治“温疫”名医周杨俊,在其著作《温热暑疫全书》中说:“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换成中兽医的话来说:“一畜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在分析我国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发病特点时,可以看出非洲猪瘟病毒传播过程非常缓慢,从一栏猪只感染另一栏需要好几天,更有呈现出跳跃式传播的现象,一圈猪几乎同时发病的不多,而是一个猪栏中有一头或几头猪发病,其它栏舍里也大多是这种发病模式。

  而发病猪只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同圈的其它猪只也没有任何的症状,甚至许多直到捕杀时状况依然很好。

  这部分猪只为什么迟发病或没有发病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抗病力特别强,即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别强!

  这也就是中兽医所说的体内正气非常充盈,外邪不能入侵。

  中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家畜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意义,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治未病”理念是防控“温疫”和非洲猪瘟的重要指导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就是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包括两方面: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中兽医认为,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家畜疾病的关健。要做到水洁、料洁、草洁、槽洁、圈洁、畜体洁净,棚圈也要定期消毒。未病先防,除平时注意家畜的饲养管理外,还要根据地区、季节、气侯以及家畜的体质情况,采用多种防控方法,使家畜更好地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的发生。

  如果畜体已经发病,就要早期治疗,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疾病传变的规律一般是由浅入深,即由表及里,也可由这一脏腑传至另一脏腑,即脏腑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在治疗时就要掌握此规律,防止疾病向深重方面发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也就是说已病就要及时处理,防止病邪由表传里,侵犯内脏。

  中兽医在治疗上就是要改变机体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面转化。所以,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在于“扶正”和“祛邪”。“扶正”是应用药物和加强饲养管理,以扶助病畜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战胜致病因素,使机体恢复健康。“祛邪”是应用各种治疗手段(药物,针灸等)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或其作用,限制疾病的发展,使病畜逐渐痊愈。

  “扶正”与“祛邪”二者紧密联系,扶正是为了祛邪,增强抵抗力战胜疾病;“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使机体恢复健康。在临床中,应根据正邪在矛盾中所占的地位,分别主次、先后,灵活地施策。

  关于非瘟的防控,“治未病”是首则,预防为主,防大于治,也就是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御“敌”(病原微生物)于国门(养殖场)之外。同时要“驱邪扶正”、“固本培元”,用中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