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独家分析 > 正文

白挨泉:临床兽医专家对非洲猪瘟的再认识

来源:抗非大家谈 2020-03-29 09:10:33| 查看:

编者按

 

 

 据农业农村部公开信息可知,2020年湖北省、四川省、河南省等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既有野猪又有家猪,既有外省违法调运又有生猪养殖场,这也警示我们非洲猪瘟并不是过去式,它仍是进行时!白挨泉分享《临床兽医专家对非洲猪瘟的再认识》,文章采用问答形式,深度阐述其对非洲猪瘟的新认识,具有参考价值!的确,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仍是生猪行业最重要的工作,我们应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广泛出血性猪烈性传染病,强毒株感染的致死率可达80%以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全世界均无商业化疫苗,只能依靠生物安全、监测、扑杀等措施!

 ASF于1921年首次发生在非洲的肯尼亚地区,2018年8月3日我国首次公布在沈阳市一养殖户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到目前为止该病已扩散到全国各地,ASF对我国养猪业伤害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这之前国内养猪人对ASF的认识仅仅来源于文献资料,刚发病时整个行业一片恐慌,面对新的疫情所有人没有一点经验。就像目前意大利、美国、韩国、英国等医疗技术发达的国家面对新冠肺炎一样,处理新的疫情很混乱。各个问题都考虑,芝麻西瓜一起抓,结果很多猪场败得很惨。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和ASF面对面的碰撞,走过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战胜ASF的过程,目前很多场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功。以下就从一个临床兽医专家的角度谈谈对ASF的新认知。

一、非洲猪瘟病毒是不是难以杀灭?

 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的唯一成员,有双层囊膜结构的线性双链DNA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特别对温度、pH和腐败的抵抗力很强。在60℃下可存活20分钟56℃可存活70分钟;37℃条件下,血液中的ASFV能存活1个月。尸体中长达1年,-70℃冷冻条件下,血液中的病毒能存活18个月,脾脏组织中ASFV感染力2年内不受影响。4℃保存的带骨肉中至少存活5个月,在未经烧煮或高温烟熏的火腿或香肠中能存活3-6个月,冷冻猪肉中能存活15周,半熟肉及泔水中也能长时间存活。在室温下的粪便、尿液和物体表面(桌子、墙面)中可存活11天。血清等有机质可以增加病毒的抵抗力,在有血清时病毒可耐受pH3.9-13.4。特别要注意,猪场存在的病毒都是在有机质包裹下的病毒,杀灭难度都比实验室中的病毒更大。

 在病毒中,ASFV是抵抗力最强的一种病毒,但比起细菌的芽胞抵抗力要弱很多,只要细致努力,经过反复多次的消毒,本病毒是可以被杀灭的。在杀灭ASFV的过程中,要根据消毒的环境、消毒的对象等具体情况,选用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学的方法,组成“消毒组合”,保证消毒效果。

 多种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能有效灭活ASFV,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戊二醛、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过氧乙酸、臭氧等化学消毒剂以及高温、火焰等物理消毒法。空栏猪舍、场地等用2-3%氢氧化钠或3%邻苯基酚溶液。消毒时可采用泡沫消毒法、密闭舍内气体、气雾消毒等方法。

二、非洲猪瘟可否净化?非洲猪瘟传播速度到底快不快?

 ASF于1957年第一次在葡萄牙被发现,进入欧洲,导致100%的死亡率。此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除撒丁岛外)、马耳他、比利时和荷兰均有发生,上述欧洲国家均根除了ASF。2007年ASF进入格鲁吉亚,在2007年12月进入了俄罗斯联邦,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ASF停留在俄罗斯的南部地区,形成了第一个疾病流行区。2011年ASF进一步扩散到了北部地区形成第二个疾病流行区。在2017年6月捷克和罗马尼亚也确认了家猪群感染ASFV,这是在东欧开始流行后10多年的传播过程。

 通过ASF在欧洲的流行情况来看,本病的传播速度并不快,而且是可以净化根除的疫病。但在我国的传播速度好似非常快,为什么?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ASF的主要传播途径:第一阶段是由于使用餐厨废弃物饲喂猪导致猪场发病。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生猪(及相关肉制品的调运造成社会环境的大污染,再通过车辆、人员以及其他传播媒介机械性带毒进入猪场,导致ASF在我国快速流行。因此ASF在我国的快速传播是借助了我们人类的交通工具而加快传播速度的。

三、非洲猪瘟为何是传播不快的传染病?认知本病传播特点对防控非瘟有何优势?

 ASF是高度接触性传播的猪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有:(1)通过与病猪的直接接触传播如配种、分娩等;(2)通过带毒的软蜱叮咬传播,软蜱感染后成为储存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存活可长达数年,能通过卵及雌雄交配的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子代,导致ASFV 在软蜱中持续循环;(3)通过被病毒污染的媒介如粪便、血液、尿液、唾液等以及饲料、饮水、用具、衣物、鞋、运输工具等媒介物和苍蝇、老鼠等生物媒介传播。猪经口或皮肤黏膜伤口感染;(4)通过气溶胶短距离传播。病毒通过各种链条(自然宿主或传播媒介机械性携带)导致ASFV由猪场外部到达猪场内部,易感动物经口、鼻子、皮肤粘膜伤口等感染。污染的水非常容易感染猪只,其感染剂量仅为通过饲料感染的万分之一,加强水的处理和消毒也非常重要。

 经过一年多的临床试验,许多成功的猪场通过定点清除,在10-30天可以把病毒驱赶出去,达到场内净化成为阴性场。我们知道目前养猪场很多是高密度密闭式饲养模式,如果传播途径像新冠肺炎一样,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那么定点清除净化猪场的方案必然是失败的。通过这些成功案例,我们可以认知本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不快。

 利用本病传播慢的特点,第一时间发现感染猪并早期扑杀同群猪对定点清除、重新培育阴性猪群非常重要。早发现感染动物,划分疫点,扑杀无害化处理传染源(早、快),封锁疫点(严、小),对疫点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虫。根据本病的传播特点,严格管理人员、物品、工具及车辆等的流动,切断传染链条达到阻断内部交叉污染的目的。不要恐慌,按部就班,抓住工作重点,把各项生物安全落实到位,就可取得定点清除的胜利。

四、目前流行的非洲猪瘟临床表现有何变化?

 非洲猪瘟在我国流行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伴随着认知的加深和早期识别、更早的临床措施的介入,我们不断发现非洲猪瘟新的临床特征。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5-19天,最长可达21天。被蜱虫叮咬后不超过5-7天可出现典型症状。早期发病场主要表现为怀孕母猪厌食、呕吐、便血、皮肤发红、发绀,发病急、病死率高。目前临床表现症状不典型病猪仅表现不吃、发烧现象,呕吐、便血等症状较少见,病理变化也不明显,不像流行初期剖检可见脾脏肿大5-10倍。使得目前本病和其他传染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别,造成一线兽医早期发现有困难,加大了本病防控的难度。为何导致这种临床表现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当ASFV进入养殖场,并感染猪后,首先在感染局部如扁桃体定位增殖,这时并不具有传染性。当病毒繁殖到一定量后,侵入血液并到达肺等部位大量增殖,这时猪只可通过排泄器官排毒,传染性逐渐增强。病猪开始表现高热、厌食、皮肤发红、出血、不愿运动。Claire Guinat等研究发现,同群猪只之间自然接触感染猪的潜伏期7-10天,平均9.9天,比人工肌注感染猪的潜伏期长3-6天(平均4.4天)。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来检测发现潜伏阶段的猪,这就为早诊断及定点清除的成功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病原检出部位来看,最早可检出的是扁桃体,然后是口鼻拭子,其次是肛门拭子,最后是血液。病毒从扁桃体进入血液,猪就开始具有了传染性。因此最理想的检测样本是扁桃体,其次是口鼻拭子,但考虑到采样的方便性,临床用得最多的是口鼻拭子或唾液。
 特别要提示的是,疑似猪严禁在猪场内部剖检,避免病毒污染严重导致疾病在本场扩散。

五、国内外疫苗研究结果如何?

 ASFV只有一种血清型,基因组庞大,编码160多种病毒蛋白,超过一半蛋白的功能未知,ASFV具有复杂的免疫逃逸能力,不能及时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同时还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免疫保护机制不清楚,导致疫苗研究难度很高。有效控制ASF 疫情扩散、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将是我国ASF防控面临的最大挑战。
 ASF 疫苗研制始于上世纪60 年代,由于ASFV 生物学特性的复杂性,迄今未能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长春军事兽医研究所也迅速研制了我国流行毒株双基因和单基因缺失候选疫苗,但离临床应用还有需要评估,短时间内难以推出。基因缺失苗被认为是短期内最有希望开发成功的疫苗,具有同源保护作用。但面临许多挑战。(1)需构建病毒稳定培养的细胞系,而不是原代细胞 ;(2)生物安全要求高,需建设高水平的生产平台;(3)疫苗评价周期长,需要在仔猪、母猪、肥猪等上做安全性评估,甚至其它动物是否感染也需要考虑的;(4)要有配套的鉴别诊断方法。

六、如何取得防非洲猪瘟的成功?

 ASF的防控主要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在目前没有疫苗和药物的情况下,ASF的防控主要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升易感动物的自身抵抗力。利用本病病原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并可操作性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取得预防或定点清除ASF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措施。
 (1)公司成立防非复产小组,一把手任组长,由有责任心的兽医技术人员亲自负责生物安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定期举行全场员工培训,普及ASF的生物安全制度及该病的危害性,加大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执行公司制订的生物安全方案。就像新冠肺炎的预防一样,全国人民齐参与。我们要明白,新冠肺炎没有疫苗、没有药物,通过气溶胶快速和直接接触等传播,对传染源采取隔离治疗,比ASF更难防控;
 (2)目前风险最大的疫源地有屠宰厂、饲料厂、农贸市场、猪场、兽医站、洗车店及疫区的道路、河流等环境,这些地点要密切关注。严格管理来源于风险点的人、物、车等;
 (3)制定可执行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止病毒入侵,加强内部管理阻断内部交叉污染。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人、车、物、水、虫、检六个重点,制定生物安全措施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围绕人员、车辆、物品、虫媒、水等关键媒介去阻断,不要采用“芝麻西瓜”一起抓的办法,面面俱到的方案不利一线人员落地,结果反而适得其反。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传统的养殖习惯下,很多猪场对消毒工作很重视,往往忽视了杀虫工作;
(4)在一线工作中发现内部的交叉污染是目前猪场防控的短板,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阻断内部交叉污染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从硬件上着手如改造定位栏使用单独料槽,严格执行一猪一料槽一水嘴;其次猪场内部使用的所有工具必须严格执行每栋猪舍独立使用,不能交叉。一些和猪接触比较频繁的工具可以多配备几套,每五头母猪或每栏生长猪使用一套;第三,实行定人定岗生产,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用不同的衣服颜色区分不同区域的员工,禁止串栏、串岗。人员进出猪舍时必须更换鞋、帽、大褂及洗手消毒;第四,饲养管理模式采用批次化管理,做到同期配种,全进全出,多点饲养,同时免疫。免疫过程中必须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一栏猪更换一次手套,不要追求速度,要注意交叉污染;第五,猪群转栏过程是一个感染疾病高风险的过程,必须做好防范。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转栏,第一种方式:采用车辆(机动车或手推车)转栏,所有猪在转栏过程中不接触地面;第二种方式:提前把道路做好消毒杀虫工作,地面铺好塑料布,制造出一个临时的赶猪通道,猪嘴戴上防护口套再转栏,目的是使猪的嘴和鼻不要接触地面;
 (5)建立独立的实验室,培训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提高检验的准确率(现在在临床上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现象很常见)。每日对异常猪只、饲料、车辆、员工、环境、用具等抽样监测。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争取在带毒猪向外排毒之初,就发现传染源,及时划出疫点,做好定点清除;
(6)贯彻管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养殖理念。满足猪的基本要求,保证猪“吃好”、“住好”就是对猪免疫力的最好保障。第一,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舍干燥、卫生以及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清新,做好保温降暑工作,提供清洁饮水,均衡全面的营养,监控好饲料霉菌毒素;第二,,减少转群和打针次数,减低猪群应激。可免可不免的疫苗尽量不免;第三,饲料中可添加微生态制剂和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做预防。这次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推断对症的中药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某些病毒;第四,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PRRSV、PCV2、PRV、HCV及SIV等病原的靶细胞是巨噬细胞,当这些病原感染机体后,诱导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对ASFV的易感性增加,可能低剂量的ASFV就能使动物机体感染。同时由于机体内有这些病毒的存在,可使ASFV感染后的传播速度加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加高。因此,猪场在防控ASF的同时要做好这些免疫抑制疾病的防控及净化工作,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必须净化。

七、结语

 根据国际国内ASF的流行特点,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ASF并不可怕,我们不要把它过分妖魔化。在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成功把ASF净化。在俄罗斯流行本病的13年内,目前俄罗斯的生猪产能反而上升。在我国1年多的流行过程中,目前已有很多养猪公司在控制ASF上已有一定的经验,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养猪人一定能战胜ASF。经过一年多的流行,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已有变化,使得发病猪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不典型。导致在一线工作的防疫人员在早期发现和确诊本病的难度加大,因此实验室诊断在防控ASF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抗非大家谈-专家点评

 我国非洲猪瘟的防控能力,伴随着我们对非洲猪瘟及非洲猪瘟病毒不断认知,总体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如同当前我国新冠肺炎防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行严格细致的生物安全隔离管控等措施,是我们在没有商业化疫苗和/或特效药物之前的强有力的措施。相较于我国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内强有力的管控管控取得了防控新冠的阶段性胜利,我国非洲猪瘟的防控还是值得深思的。

 我国某些地方非洲猪瘟疫情依然猖獗、复产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猪场成功的预防,甚至是剔除控制住非洲猪瘟,以及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净化非洲猪瘟的经验的激励。养猪人已经从最初的手足无措、诚惶诚恐、自怨自艾等负面情绪中逐渐走出,越来越确定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我国非洲猪瘟防控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整体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本文中,白教授从一位临床兽医专家的角度入手,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阐释了其对非洲猪瘟的新认识。阐释了,虽然ASFV抵抗力较强,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消毒方案,借助“消毒组合”等措施成功被杀灭。国际上一些成功净化的案例结合国内的不断增多的成功防控案例,让养猪人逐渐建立了成功防控非洲猪瘟的信心,同时需要清楚认知非洲猪瘟传播特点,针对性其特点,结合传染病防控的“早、快、严、小”等原则进行综合防控。

 非洲猪瘟在我国流行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伴随着认知的加深和早期识别、更早的临床措施的介入,我们不断发现非洲猪瘟新的临床特征。疫苗预防也是潜在的非洲猪瘟预防重要的措施。但是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制依然困难重重,我们临床成功防控非洲猪瘟的实例表明,非洲猪瘟可防可控,非洲猪瘟疫苗“可期不可待”。临床非洲猪瘟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最广泛的共同战线,需要借助精确细致的生物安全措施结合预防性处置、检测和监测等措施,上下一心,严格执行,不断迭代更新知识、方案和措施,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防控好非洲猪瘟。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兽医 非洲猪瘟 认识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