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独家分析 > 正文

非洲猪瘟定点清除中的关键举措

来源:抗非大家谈 2020-07-08 15:56:15| 查看:



  一、控制传染源:检测淘汰

  针对非瘟发病场,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猪群(特别是母猪群)的唾液样本或鼻拭子,必要时配合血拭子,进行逐一的检测、筛查。其目的在于评估猪群感染状况,精准剔除带毒猪只,及时控制传染源。笔者在精准清除中总结的检测淘汰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定点清除中检测淘汰标准

  感染早期唾液筛检清除的理论基础在于:一方面,非瘟是一种严格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其潜伏期短,从感染到表现出厌食、发热症状一般为4-5天,并且在感染早期排毒量低,所以早期传播缓慢,这正是在感染早期能够成功定点清除的基础。早期定点清除的成功率和难度,取决于发现和开始清除的时间。另一方面,非瘟是通过口鼻途径感染的,口腔与鼻腔中出现病毒的时间要早于血液,因此唾液和鼻拭子是早期筛查的首选样本。但唾液中病毒含量较低,且容易受到唾液的酶解、猪只饮水的稀释等影响,易出现可疑样本。当出现可疑样本时,应配合血拭子的检测进行确诊,精准地淘汰阳性猪只。

  W场正因提前配备荧光定量PCR检测设备后,在日常检测中及早发现并确诊了非瘟,及时采用定点清除策略,600头母猪规模场,仅淘汰不足10头母猪,就使疫情得到了控制,稳定了生产,也因此影响了R场和D场提前引进荧光定量PCR检测设备进行防控,对异常猪只、外来的车辆、人员、物品等进行监测。Y场拔牙稳定后,母猪群又开始出现大量厌食、发热等类似非瘟症状的猪只,进行检测后,排除了非瘟感染,究其原因,可能是猪舍进行过度消毒,环境潮湿阴冷,猪群感冒所致,通过及时的检测避免了盲目淘汰导致的损失。综上可见,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鉴别诊断、精准清除、生物安全监测,真正实现了非瘟的可视、可防、可控,也将会成为规模化猪场非瘟防控的必备武器。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切断水源传播:饮水酸化

  研究表明,饮水途径的最低感染剂量是饲料中的万分之一(Niederwerder Megan C, 2019),这是切断病毒通过饮水传播的意义所在。而《猪病学》第11版中指出,非瘟病毒(ASFV)在pH值4.0-10.0的溶液中比较稳定,但在pH<4.0或>11.5、不含血清的培养基中会立刻失活(EFSA, 2010),这是酸化饮水切断传播的理论依据。非瘟确诊后,第一时间进行饮水酸化。其目的在于,一是切断阳性或可疑猪只在饮水过程中,口鼻排毒对其他健康猪只的感染,特别是采用连通水槽的猪场,阻断病毒在猪群中的水平传播;二是对猪只口腔及其黏膜进行酸化,可有效降低其表面的病毒载量,阻断或延缓病毒进入血液的时间,为定点清除赢得时间。

  饮水酸化原则上要保持全水线pH<3.9,实时用pH计监控水塔、出水口、压水嘴特别是水槽中的pH,这是饮水酸化中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也是定点清除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酸化饮水过程中,一方面,特别是初次酸化,水线中的水垢等会消耗部分有机酸,建议一周内1:500加大比例进行酸化,通过pH监测和水线水垢的消耗不断调整添加比例,直至1:1000可达到pH<3.9即可。另一方面,建议猪场改造水线,安装比例泵,方便添加的同时也为非瘟常态化防控做准备,保证在今后的非瘟防控中能够第一时间酸化饮水。

  2、切断人-猪间的接触传播:人员管控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非瘟传播的最大风险是通过水和人的传播,病毒在栏舍或限位栏之间的传播非常有限。对于人员管控,一方面应立即停止人猪频繁接触的生产活动,比如免疫、配种、转群等。另一方面,固定人员的活动范围,发病栋舍要做到一人一舍、封闭管理,避免人员污染大环境以及相互接触产生交叉污染。D场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实行一人一舍,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都限制在猪舍,配合饮水酸化和检测淘汰,迅速阻止了非瘟的蔓延,10天后的猪群复检结果全为阴性。

  在切断猪群之间的传播中,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非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播疫病,物理隔断为第一选择,这对设计和改造猪场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大多都采取限位栏空栏隔离法来减少猪只的直接接触。

  (2)从空间上对猪群进行隔离,建立在阴性场的基础上。其中P场在检测评估后,将阴性的保育和育肥猪群转移到阴性猪场,从而实现了空间上的隔离。

  (3)对阳性栋舍进行带猪消毒。考虑到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与酸化剂交替带猪消毒,重点对口鼻和粪污进行消毒处理,持续1周,稳定后,间隔1天1次。由于冬季保暖问题,Z场也采取了产床上用环境调节剂干粉消毒,保持环境的干燥,在保温的同时也起到了消毒的效果。

  3、降低环境病毒载量:环境消毒

  笔者在实践中,全场采取舍内酸化,舍外碱化的消毒方案,配合火焰消毒,重视阳性猪只所在和经过的环境,充分降低环境中的病毒载量。同时,全场进行环境检测评估和实时监测,为洗消做方向性指导。以Q场为例,对环境消毒进行指导和评估,如表2所示。

 

表2:Q场环境检测评估

  由表2可见,通过对环境的评估,明确其不同环境的污染程度,其中Q场的发病猪舍、装猪台是重点污染区域,应重点消毒。而宿舍和食堂作为公共场所,容易造成交叉污染,也应引起相当的重视。通过三次检测,病毒载量显著降低,而装猪台可能在处理淘汰猪的过程中使用较为频繁,消毒方面不是很理想,必须加强消毒和人员的管理。而在第三次检测中,猪舍仍有部分区域为阳性,但考虑到检测的是病毒核酸,有可能病毒已经失去活性,但也不应忽视而放松消毒。笔者在大量环境检测评估中发现,消毒确实有助于降低非瘟病毒载量和减少污染面,对于防控非瘟尤为重要。

  三、保护易感动物:提高阈值

  非瘟疫苗的缺失,给保护易感动物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对健康猪只的保护,主要强调营养充足、增强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以及配合中药的使用,从而达到提高非瘟感染阈值,保护易感动物的目的。其主要根据是,首先,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的补充对猪群健康度、抗应激方面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其次,像艾叶、刺五加等中药对肝肾的排毒、解毒以及免疫力有一定促进作用;最后,微量元素中硫酸锌对黏膜的修复,有效建立完整的免疫屏障,降低了病毒突破黏膜进入血液的风险。通过不断提高猪只感染阈值和降低环境病毒载量,共同降低猪群感染非瘟的风险。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的传染病三要素,结合国内外研究和第三方评估以及笔者亲历的防非成功案例和数据,综合展开对非瘟精准清除关键点的阐述。其中,检测淘汰、饮水酸化、环境消毒、人员管控、提高阈值是非瘟定点清除中最为关键的举措。除此之外,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科学的管理与执行力,以及积极应对非瘟的心态,都是成功防控非瘟的重要环节。

  专家点评

 

  非洲猪瘟自2018年在中国爆发至今已接近2年时间,猪场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探索和尝试了不同的防控模式,“全面监测、精准清除、猪群净化”已经成为当前养猪人防控非洲猪瘟的共识。本文作者基于亲身经历的非洲猪瘟防控案例和临床经验,结合动物传染病防控三要素,对定点清除技术(俗称拔牙技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检测淘汰、饮水酸化、环境消毒、人员管控、提高阈值”的防控策略,可为规模化猪场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