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二次育肥头均亏损高达1500元!国家出手防范猪价大起大落,猪价或将反弹?

来源:综合中新网、经济日报、证券时报、财联社等 2021-06-10 08:35:23| 查看:

  生猪生产持续恢复,生猪价格不断下降。6月9日,全国生猪均价仅为7.5元/斤。当前,很多居民感到猪肉便宜了。
  
  然而,猪肉便宜真的是好事吗?
  
  从养猪“躺赚”到如今的“血亏”,猪价跌跌不休,成本却居高不下。为防范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中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下称“《工作预案》”),要求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预案》出台后生猪市场将如何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此次《预案》将会对未来整体民生价格保持总体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并预计8、9月份猪价会出现一波季节性反弹,但反弹空间不会太大。
  
  二次育肥头均亏损高达1500元!国家出手防范猪价大起大落,猪价或将反弹?
  
  综合中新网、经济日报、证券时报、财联社等
  
  “猪周期下行”,这是近段时间,打在生猪身上的高频标签。年初养殖户还处于“高光时刻”,利润可观,而如今猪价下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已步入亏损阶段。肉价下降利于民生,消费者对猪肉下跌喜闻乐见,很多零售商超肉价已在10元/斤。一边是消费者喜迎猪肉自由,另一边养殖户面临至暗时刻,供应和消费两端悲喜并不相通。
  
  肥猪扎堆出栏,二次育肥头均亏损达1500元
  
  供需双杀是五月后猪价急速下跌的根本原因,五一和即将到来的端午虽有提振作用,然逢猪肉淡季,假日刺激无法扭转需求疲态,另一方面,养殖厂前期对猪价预期过度乐观,集中压栏出栏导致市场肥猪充沛。5月份以来,肥猪的集中出栏,更加速了生猪市场价格见底。

中国养猪网
  目前,大量二次育肥和被动压栏的肥猪仍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肥猪占比已达历史高位。据调查,目前养殖户大肥猪存栏占有较大比例,西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150公斤以上生猪存栏占比27%。
  
  肥猪集中出栏,再次引发价格下跌,数据显示,上周肥猪民间报价已在6.2元/斤-6.5元/斤之间。
  
  价格下滑,直接导致生猪养殖从盈利步入深亏。7日下午,河南某养殖户透露,肥猪拖累标猪价格下行,肥猪出完猪价才有望反弹,养殖户还要“挺”过这一个月。
  
  据宝城期货数据,2021年1月,国内生猪市场外购育肥的头均盈利水平还在1133.85元/吨,到4月初,盈亏达到平衡点,截至6月4日,外购育肥的头均亏损达到749元/吨。而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下,如今也已步入盈亏平衡线以下,各地头均亏损在200-300元不等。另有分析师指出,目前二次育肥头均亏损高达1500元左右,而对于猪价最低洼区的东北自繁自养模式的养殖户来说,生猪养亏损已达400-500元/头。
  
  生猪养殖进入高成本阶段,猪价触底或引发新一轮涨价
  
  面对眼下养殖效益总体下滑、养殖场户出现亏损的苗头,稳定生猪生产尤为要紧,须臾不能放松。
  
  生猪产业恢复发展的成效,不仅在于提前半年完成产能恢复目标,还在于一些长期困扰行业的瓶颈得以解决。比如,生猪养殖用地、猪场环境影响评价等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取得重大政策突破。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禁养区划定不盲目扩大,也不是简单搬迁关停。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对生猪产业的重视度得以提升,一些以往明目张胆提出打造“无猪市”“无猪县”的行为得到收敛。
  
  眼下,生猪养殖进入高成本阶段。2020年以来,受效益带动和政策驱动,养殖场户补栏生猪的积极性高涨,带动猪价格大幅上涨。同时,由于玉米、豆粕价格上涨,饲料占养殖成本的最大头,生猪养殖成本总体上涨。此外,规模猪场固定投资大,存在新建猪舍、购买设备等刚性成本,非洲猪瘟疫情又增加了动物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的成本。
  
  面对这样的形势,养殖场户的分化明显加剧。从不同养殖主体来看,散养户亏损风险相对较小,规模养殖场亏损风险更高。不同企业间的养殖模式、管理水平、防疫能力差异逐步体现出来,这意味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猪肉市场调控的关键点同时来临。
  
  从以往猪周期情况看,产能恢复虽然缓慢,但一旦猪肉供应完全恢复,价格便会大幅下跌。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养殖场户一旦资金紧张、实力不济,就可能大量淘汰母猪,为新一轮猪肉涨价埋下伏笔。
  
  猪肉稳价预案出台,防范猪价出现大起大落
  
  猪价大起大落,养殖户叫苦不堪,如何逆转猪周期?此时,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越是在可能亏损的时候,越要强化对生猪产能的保护与调节,确保基础产能稳定,做到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同时,在当前产能已恢复的情况下,适当引导养殖场户根据行情变化放缓补栏增养速度,这对避免后期产能过剩有利。
  
  近日,中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下称《预案》),要求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郭丽岩向记者表示,本轮非洲猪瘟疫情对猪肉类、肉蛋白类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带来大考,物价调控部门从中总结出很多经验,其中就包括猪肉价格及其上游的玉米等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猪粮比价有可能出现跳动,从而失去其原有作为参照指标的意义。
  
  针对这一现象,《预案》在继续沿用猪粮比价指标同时,又增加了两个指标:一个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该指标能够显著提高风险预警和储备调节工作的前瞻性;二是增加了“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上涨时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和呼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举例说,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预警指标纳入调节机制中,可发挥其先导性作用,通过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对未来8至10个月生猪产能变化作出预警。
  
  此次《预案》的另一大变化是分类设置储备,依据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
  
  国家层面常规储备主要用于满足市场调控和应急投放需要。临时储备是结合此轮调控实践、积极借鉴其他有关重要商品储备建设经验提出的,主要是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稳定生产预期,实现“托市”稳产能。同时,储备规模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此举有何考量?郭丽岩说,这是为了更好平衡买卖双方利益。猪肉价格上涨时,会对消费者猪肉消费偏好产生影响。而当猪肉价格进入平稳下降过程,更要关注生产者环节的稳定,这其实是在为未来的产能和产量稳定创造良好条件。当下生猪产能不断恢复,猪肉价格稳中回落,出台一整套保供稳价机制有利于稳住生产者预期。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亦强调“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价格过高时,将投放储备以保障居民消费需要,推动价格向合理区间回落,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价格过低时,将启动收储以拖住市场,为养殖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
  
  《预案》出台后生猪市场将如何发展?上述负责人表示,截至4月底,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7.6%,有关方面预计今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和猪肉价格有望继续向合理水平回归。同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以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较以往明显提高。
  
  朱增勇分析称,短期看,6月份通常属于猪肉消费淡季,加之当前超大猪在猪群结构中仍占一定比重,预计6月底才会被市场消化。后期随着猪肉消费积极性整体提升,以及国庆、中秋消费拉动,预计猪价在8、9月份会出现一波季节性反弹。不过当前生猪供应整体比较充裕,因此反弹空间不会太大。
  
  他进一步指出,此次《预案》着眼于保障生活生产整体稳定和猪肉价格稳定。由于肉类供给涉及基本民生,相关举措对未来整体民生价格保持总体稳定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