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雾里看花”到“拨云见日”,种猪行业发生了什么?

来源:规模e猪 2018-12-12 10:21:03| 查看:

  眼下,正值我国生猪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压力加剧,疫病风险持续存在,市场波动频繁,生猪种业也仍然是生猪产业的短板。可喜的是,近几年,随着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重视,从业人员的认知逐渐从“雾里看花”到“拨云见日”,建设现代生猪种业的道路日渐清晰。
 
从“雾里看花”到“拨云见日”,种猪行业发生了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张勤教授
  
  目前我国主要的商用猪种是杜洛克、长白、大白,地方品种有几十种。在2018南农中美猪业高峰论坛上,据中国农业大学张勤教授介绍,2010-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在不断下降,2017年存栏量约4.3亿头,出栏量6.8亿头,几年来出栏数变化不大,这就意味着出栏率在提高。存栏母猪数量持续下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母猪产仔数由十六七头提升到了平均20头左右,有些种猪场甚至达到23头。
  
  尽管业内有观点认为,我国的种猪基本依赖进口,但张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现阶段,我国尚不存在依赖外国种猪的问题,我们引进种猪是看重猪的健康,这些猪的PSY(每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不一定高。“引进的种猪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丹麦等地,2008年到2017年累计下来,进口美国的种猪最多。”
  
  国家高度重视生猪育种工作,拿生猪遗传改良计划(NSGIP)来说。早在2009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这项计划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核心育种群。
  
  核心育种群主要来自核心育种场,该计划遴选100个核心育种场、15万头母猪。测定的生长性能指标有:100千克体重日龄、100千克体重背膘厚、平均日增重(30~100千克)、饲料转化率(30~100千克)、窝产总仔数等。“现今已有96个核心育种场。”张勤说。
  
  据悉,目前我国有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中心测定站,总测定能力约8000头/年。核心育种场中,要求至少平均每窝1公2母进行生长性能测定(100千克体重日龄和背膘),且至少有2位经培训和考核达标的测定技术员。截至2018年7月,生长性能测定数据累计40多万条,生长性能测定记录数量不断增加,现在已经有60多万条测定数据。
  
  遗传评估主要在3个层次进行,场内(每个核心育种场各自进行遗传评估)、地区(区域遗传评估中心为该区域内的育种场进行遗传评估)、遗传评估中心(为所有核心育种场进行遗传评估),全部采用动物模型BLUP方法估计育种值,所用软件包括GBS、GPS、Herdsman等。选择指数中父系指数,由100千克体重日龄和100千克体重背膘厚EBVs(育种估计值)组成,分别占70%和30%;母系指数,由100千克体重日龄、100千克体重背膘厚和产仔数EBVs组成,分别占60%、30%和10%。“实际上,国家鼓励育种场自己定义指数。”张勤强调。
  
  种猪遗传评估中心每月公布1次数据提交情况,每周2次对所有核心育种场进行种猪遗传评估,每个季度发布1次评估报告;2018年开始区域性跨场进行联合遗传评估,并为核心育种场销售的种猪提供种猪档案。
  
  谈到我国生猪育种存在的问题,张勤坦言主要包括测定的规模小、性状少、饲料报酬、抗病、肉质等指标尚未考虑进去,留种不合理以及尚未实现真正的联合育种。他进一步指出,场间遗传联系偏低是影响联合育种的主要因素,疫病防控等原因阻碍了场间遗传交流;种猪来源渠道多元,各场种猪遗传背景差异大;种猪系谱不完整,不能完全追踪遗传联系。
  
  《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020-2035)》明确提出,基本维持全国育种核心群规模,进一步规范性能测定,将眼肌面积、饲料利用率和肉质纳入育种目标,逐步开展跨场联合育种,开展基因组选择,逐渐克服抗病育种的短板。
  
  “抗病育种非常难做!”张勤感叹。他还告诉猪兜融媒体记者,将眼肌面积纳入育种目标,主要是因为其与猪的瘦肉率有很大的关系,且在西方国家,眼肌这一部位会单独售卖,纳入眼肌面积这一指标对生猪育种意义重大。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