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非瘟到达美国后院!近40多年之后,重返美洲!我国非瘟研究有新进展!

来源:猪相关、猪兜 2021-07-31 11:54:39| 查看:

7月28日,美国农业部表示,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两个猪场的样本中检出了非洲猪瘟病毒。这是近40多年之后,非洲猪瘟病毒重返美洲。

 

 

多米尼加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地区,距离美国南部边境非常近。因此引发美国国内担忧。

 

在此之前,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南北美洲曾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过一波流行,当时是基因I型,当时美洲多国都有大规模传播,但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底初基本全部完成净化。

 

此次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尚未公布属于哪种基因型,不清楚是从哪里传播而来。上一次多米尼加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于1978年2月,推测传入来源是从西班牙航班上带来的猪肉碎屑。最终通过将全国猪只进行扑杀等强力防控手段,在1982年完成了对该病毒的净化。

 

美国农业部猪健康信息中心主任Paul Sandberg 表示,此次发现的两个阳性样本的猪场在地理上是完全分开的,确定病毒是如何传入的非常重要。

 

美国农业部表示,将协助多尼米加开展非洲猪瘟病毒的防控,同时向处于高风险中的多米尼加邻国海地提供援助。

 

我国非瘟最新研究进展:哈兽研发现非瘟病毒致病力与MGF505-7R基因相关 为疫苗研发提供新理论依据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 “pMGF505-7R determines pathogenicity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fection by inhibiting IL-1βand type I IFN production”为题,于7月26日在线发表在 PLOS Pathogens 上。该研究发现非洲猪瘟多基因家族蛋白 pMGF505-7R 与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力相关。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不清楚,而且缺乏商品化的疫苗和特效药物,非洲猪瘟的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因此,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炎症反应和 I 型干扰素是先天免疫应答的重要成分,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如何逃逸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的监视,其与病毒致病力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能抑制诱导剂刺激的 IL-1β 和 IFN-β 的升高,提示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可能抑制 IL-1β 和 IFN-β 产生。通过筛选发现非洲猪瘟病毒多基因家族(MGF)505/360 多数成员对 IL-1β 和 IFN-β 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其中 pMGF505-7R 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敲除 MGF505-7R 基因的重组病毒能够诱导更高水平的 IL-1β 和 IFN-β 的产生,表明 pMGF505-7R 对 IL-1β 和 I 型干扰素产生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 pMGF505-7R 通过与 IKK 复合物相互作用抑制 IL-β 基因的转录,并且其靶向 NLRP3 炎症复合体抑制 IL-β 的分泌;而在 I 型 IFN 信号通路中,pMGF505-7R 靶向 IRF3 抑制 I 型 IFN 的产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缺失 MGF505-7R 基因的重组非洲猪瘟病毒对仔猪体的致病力降低,感染猪血清中 IL-1β 和 IFN-β 的水平升高,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显著降低。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逃逸的一种新策略,为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探索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洲猪瘟专项项目(31941002)、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VBP2018002)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基金资助下完成的。李江南副研究员和硕士研究生宋洁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首席科学家翁长江研究员和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步志高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非瘟 美国 非瘟研究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