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病技术 > 正文

猪场免疫抑制疾病问答

来源: 养猪职业经理人 2020-07-09 14:24:01| 查看:

 
猪场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伪狂犬病、附红细胞体、弓形体及支原体肺炎等。
 
1、 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组织器官(如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在免疫活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对抗原物质(病原、疫苗)的识别、应答和清除,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当免疫组织器官出现缺陷、受损时,免疫抑制因素就会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免疫抑制,机体抗病力也随之下降甚至丧失。

 
2、免疫抑制性疾病对母猪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免疫抑制性疾病对母猪的危害主要有:
1)易使免疫器官及系统受到损害,机体内抗原的递呈和抗体的形成被干扰、抑制或阻断,机体的屏障保护功能减弱或丧失,从而使机体受到病原菌感染,进而导致繁殖母猪抗病力明显下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加之病原多呈混合性感染,从而使得本来一些对健康猪群危害不大的细菌性疾病,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而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生理代谢受到限制,性能发育受影响,母猪使用年限缩短。
3)发情和生殖障碍,难配、流产、返情、产死胎、弱胎及少仔现象严重。
4)抵抗力下降,耐药性增强。母猪一旦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后,就非常容易受到诸如应激、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感染和侵袭。
5)遗传性疾病症状表现突出,母源抗体保护力减弱,易造成仔猪感染发病等。
6)干扰疫苗免疫和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加重病症和增加药物成本。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直接导致的危害就是疫苗免疫失败。养殖生产中如果不及时查找病因,找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根源,一味盲目加大疫苗免疫剂量,会加重对免疫器官的损伤,导致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当猪群中潜伏感染圆环病毒或蓝耳病病毒时,抗生素治疗效果就会很差,这时如果盲目加大使用剂量,又会导致猪群药物中毒,造成肝、肾功能下降,出现母猪流产、产死胎,甚至出现死亡,给猪场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3 引起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母猪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疾病因素、霉菌毒素、营养因素、应激因素、药物滥用和遗传因素等6大原因。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 PCV2)、猪肺炎支原体(MPS)、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等疾病因子和霉菌毒素为重要因素。
3.1 营养因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发机体继发免疫缺陷。
3.2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及内毒素是所有引起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的元凶之一,霉菌毒素中的黄曲霉毒素能明显减少机体免疫球蛋白和T 细胞数量,可通过引起胸腺萎缩,破坏巨噬细胞从而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其他毒素也会大大降低免疫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直接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包括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抗病力下降,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诱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造成动物发病甚至死亡(临床表现出母猪频繁发情、卵巢萎缩或肿大、流产;仔猪腹泻、伪狂犬病和猪流感病频发;保育猪外阴红肿;育肥猪厌食等都是霉菌毒素中毒的信号)。
3.3应激因素  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及长途运输等应激状态下,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同时某些激素水平也会大幅提高,从而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3.4滥用药物  地塞米松类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类等药物的长期滥用,都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造成免疫抑制。
3.5疾病因素  许多病原微生物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如PRRSV、PCV2、MPS、PRV和CSFV等。这些疾病的病原主要在免疫器官组织(呼吸道黏膜、淋巴组织)中复制,破坏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导致免疫干扰或免疫缺陷。
PRRSV入侵机体后,首先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转移到局部淋巴组织并进一步扩散至多处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造成免疫干扰或免疫抑制;GSFV入侵机体后先在扁桃体内复制,而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到达外周血液,并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样组织中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动物的免疫反应;PCV2使猪群淋巴滤泡中心和副滤泡中心淋巴滤泡缺失,并引起细胞凋亡和B、T细胞的减少,造成免疫力降低;
PRV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并随这些位置的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猪流感病毒(SIV)侵袭患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大量增殖,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及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从而阻塞呼吸道并损伤肺组织;
MPS主要感染呼吸道,损伤纤毛和上皮细胞,其致病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是支原体与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在体外,支原体膜是猪淋巴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剂,支原体感染改变了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猪只产生免疫抑制。患猪容易继发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和大叶性放线杆菌胸膜肺炎;
胸膜肺炎放线菌(APP)主要定居于猪的呼吸道并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实验证实该菌定居于扁桃体并黏附到肺泡上皮,可被肺泡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或吸附并产生毒素,这些细胞毒素对肺泡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有潜在的毒性;
猪附红细胞体病能引起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附红细胞体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红细胞破裂或变形,从而破坏机体红细胞的免疫机制,容易继发其他病原的感染;
已证实弓形体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受到了弓形体的损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抑制;
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杆菌毒素能引起仔猪腹泻,该毒力因子主要是借助其菌毛吸附并定居在肠道下部,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萎缩,淋巴细胞减少,破坏机体的防御机制,免疫应答减弱,从而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4 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有哪些?
4.1 控制霉菌毒素 
 针对猪免疫抑制性疾病,首先要解决病从口入的问题。霉菌毒素的问题不解决,任何防控效果都不理想,因此必须使用好的脱霉剂和去内毒素、自由基的生物制剂才能降低霉菌毒素和内毒素的危害,尤其是夏季,注意选择有效的毒素吸附剂来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4.2科学的饲养管理  定期在妊娠母猪产前和产后、哺乳仔猪断奶前后、转群等阶段的饲料中添加提高动物体质,增强动物抗病能力的药物如强力耐可舒,减少上述阶段营养缺乏和应激现象发生。
4.3建立母猪防御体系  从母猪配种到断奶的整个大围产期内,重点增强母猪抗感染能力,预防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及乙型脑炎等病毒性疾病。
4.4消毒  加强消毒,选择高效的消毒液,定期消毒。适时、定期地对母猪体内、外寄生虫进行有效地驱杀,这样对母猪生产性能、仔猪生长及成活率、猪只饲料转化率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4.5科学用药  杜绝滥用抗生素药物,不使用激素,降低母猪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几率,以延长母猪的使用年限。
4.6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病原学、血清学调查,及时淘汰问题猪只,采取人工授精和早期断奶技术,净化种猪群。
4.7建立科学完整的免疫和药物保健程序  根据病原学、血清学调查结果,特别要注意病毒性疾病免疫接种,对于还没有确实效果的疫苗,可以阶段性添加抗菌药及保健和治疗通用的中、西药物或微生态制剂。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猪场 免疫 疾病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