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畜牧兽医专业高材生越来越吃香,养殖企业怎样留住人才?

来源:2018《猪业》第六期 2019-02-07 08:32:48| 查看:

高校是社会人才输出的重要源泉,如何培育适应现今畜牧行业发展的畜牧学子,引导更多的行业人才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廖明

 

本期《猪业》专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兽医学"广东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廖明先生,请他为我们分享“高校如何应对生猪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相关内容。

 

 
 

畜牧兽医行业教育、人才的现状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对2017届毕业生进行就业状况与质量的调查报告《华南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知:

就不同学科类别的就业率来看,农学的就业率最高(96.15%),其次是工学(95.96%),社会科学类(95.27%);

图1 各学科类别的就业率

就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而言,排名前五的学院依次为动物科学学院(96.82%)、园艺学院(96.77%)、兽医学院(96.73%)、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96.38%)、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96.11%)。

表1 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

当今畜牧行业的教育、生源情况都与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单来说,有以下改变:从报考层面看,现在的畜牧专业招分高,第一志愿报考率非常强烈,与十年、二十年前有很大区别,以往可能会有调剂生源的现象,现在甚至可以说是一位难求,不少状元主动报考畜牧专业,优质生源越来越多,录取率在农科专业里也是排名靠前。第一志愿报考畜牧兽医的城市学子也在增多,这些学生的教育水平,对畜牧专业的认识、未来的需求发展了解认知更全面,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来报考。从转专业层面看,近几年转专业数据表明兽医专业已经连续3年只有转入,没有转出。从就业率层面看,畜牧专业的就业机会很多,“就业难”其实是学生拿着多个offer,仍在挑选期望找到更加符合自己需求的岗位,并非拿不到offer。

 

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哪些矛盾?

 

养猪企业正向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对行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现状需求并非是无缝衔接,高校的培养机制多数还处于传统培养模式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并未能完全满足生产方式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求。部分学生还是存在应试心理,没能正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

 

养猪很热门,马云、丁磊跨界养猪,但是真正畜牧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去基层养殖企业工作的较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这些都是需要思考背后的问题以及做好职业引导。如今大学生在大城市的学习环境下熏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有自身的就业构想。相对而言,基层养殖企业条件相比较落后,生产方式枯燥,地理位置偏远,对于部分学生理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有所落差的,以至于较多学生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养殖场锻炼,接触生产一线。

 

现今国家本科教育的导向是“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本为本”就是要突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重点强调了本科教育。“四个回归”落实“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需求方面,要让本科生能更多的了解生产的需要,让生产需求更多的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里来。而不再是用以前较为老套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教育与市场相探索——需求端与供给端相调整

 

对于畜牧行业,从需求端来看,部分小场就是需要一些生产工人,能养殖的,这一类就对于高端知识人才需求量不大;而部分现代化养殖运营模式的猪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加入高端人才,比如现在一个几千头现代化猪场不再像之前一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是只需增加一些高端的技术人才即可满足生产要求。所以企业也要做好产业端需求的判断,明确岗位所需类型的技术人才,将员工的规划与公司发展相协调,提供生产线技术支持,做好人才管理方案;同时也要做好充足的产业准备,提高企业自身发展优势,吸引人才。比如一些老旧养殖厂,发展目标不大,仍秉持一种传统思维在运营,容易导致人才流失。

 

学校作为供给端也是在不断地作出尝试来适应当今畜牧行业的发展。列如现在对于大三的学生也增加了不同模块的专业选修课,有猪育种课,猪营养课,猪疾病防控课,禽病课,马病课,宠物病课等选择,坚持以学生的需求选择为本。与企业合作的“温氏班”,主旨是培养畜牧行业的领军人物。温氏班的课程设计与普通的大班课有所区别,“双导师制”即校内老师与企业老师共同指导教学,生产端课程安排占比大,在教学“人工受精”时可以现场教学,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见识,更加贴合企业的发展需求。新的教学模式也是更加真实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对于未来普通班级教学也是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更好的培养出“符合性人才”。

 

所以不能一味地抱怨学生不愿意去基层锻炼,基层养殖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不能仅仅只考虑供给端的培养,也要做好产业端自身需求的分析。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需要供需双方“精准定位”。需求端要考量好真实需求与自身发展空间,供给端未来在教育中也要考量,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真切地接触了解生产养殖,与需求端共同创造吸引人才就业的方式。

 

 

产业升级,未来走势

 

目前的智慧农业,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生猪产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生猪产业运营模式也越来越来越智能、方便、高效,比如猪场管家服务、大数据与猪场的结合、AI技术、猪脸识别技术等等。

 

这些新技术不仅仅是在农业,在教育端,产业端也是在不断地深入。在教育端,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是在扩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但学校还是提倡学生要提高自主性,主动学习,通过利用新技术,互相促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养殖产业端,新技术的数据分析能力,智能操控等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自动化栏舍能调控猪场的温度与湿度、监测母猪的发情状态提高配种率、检测猪群的异常状态及时治疗等。

 

技术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操作,人员对于动物的感知是机器不可替代的,人员操作与技术结合的效益会更高。技术机器的感知是机械式生硬的,而对于一个鲜活的机体,比如动物也是有情绪,有感觉,有感情的,所以需要人这种高等动物来进行更多的协调与判断。对于畜牧行业的学生,从教学角度不希望学生“模式化”,只懂得操控仪器变成一个机械师或工程师,而是要用心感知动物群体的状态,认真做一个养殖人,将注意力聚焦回动物机体本身。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