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农民日报国庆特刊:国运昌隆,最该谢农民

来源:农民日报 2019-10-05 11:49:51| 查看:

给一块土地,捧出的是谷满稻香,心中不慌;
给一条出路,换回的是高楼林立,城市繁荣;
给一个机会,带来的是中国制造,世界工厂;
…………
这,就是中国农民。70年的时光里,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筑就的是新中国“换了人间”的伟大奇迹。
70年来,农民的贡献,感天动地;农民的创造,惊天动地;农民的奋斗,顶天立地;农民的命运,翻天覆地。
(一)
新的时间开始了。
1949年10月1日,北京。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天,历史定格下这样的画面:开国大典上,25岁的河南郏县曹家庄农民曹铁,登上天安门城楼,代表亿万农民享受从未有过的政治荣光;广场游行队伍中,22岁的北京丰台区大红门村民张福香,与其他头缠白头巾的农民一起,高喊“共产党万岁”,嗓子喊哑了也不愿停歇;山间地头,干活的农民放下手中的农具,将草帽抛向天空,激动地哭着、笑着:“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们不用受欺压了,从此翻身做主人了!”
这是中国的新生,这是中国农民的新命。
1950年12月25日。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农民侯永禄在日记里记下了分地时的场景:“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立在田头时,人们禁不住热泪满面。”到1953年春,全国有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农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冲天,生产积极性高涨。
1953年3月1日,普选首次在新中国开始。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为了投票,她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车,“结婚是大事喜事,选举更是大事喜事。”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神圣权利。
1954年9月15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当时年仅25岁的申纪兰,从山西平顺县西沟村骑着毛驴走出大山,再转乘汽车火车,奔赴北京。她提交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宪法。
有了政治权利和经济权益,千百年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得以扭转,农民们何曾想到会有这一天?怀着对共产党的高度信任和深厚感情,满怀憧憬和希冀,广大农民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新中国大地上,开始了豪情飞扬的耕耘。
(二)
这是令人泣泪的奉献,这是可载史册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始,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的国家还有可能成为人家的附庸国。”为给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为保证城市粮食供应,1953年11月,国家实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因为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此后三十余年间,农民累计向国家贡献的财富约在7000亿到8000亿元,托举起了中国工业每年11.2%的增速。
80岁的北京平谷区马坊镇东店村付志春,依旧记得父辈们秋收时节交公粮的情景:“用人扬,用扇车打,把好粮精挑细选出来,交给国家。”亿万农民勒紧裤腰带,省下每一粒粮食,近乎无偿地支援国家建设,肩负起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的重担。
江河水患肆虐、生产条件恶劣,是新中国初期面临的严重问题。上世纪50-70年代,从“人工天河”河南林县红旗渠,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河北遵化沙石峪,再到“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山西昔阳大寨村,各地农民以特有的苦干实干精神,用铣锹、条筐、独轮车,肩挑手推,修筑起大大小小数万水利工程设施,变水害为水利,直到今天还在为社会造福。
上世纪80年代,城乡二元格局被拱开一道缝。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背井离乡,到沿海发达地区从事非农产业。从1989年的3000万“流动大军”,到而今的2.87亿农民工群体,30年间,中国农民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用辛劳和汗水撑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奇迹。
毋庸讳言,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市对农民及农民工并不友好。但历史终究是一路向前。2008年3月,全国两会上,来自上海的朱雪芹、广东的胡小燕和重庆的康厚明,作为首批农民工代表登上最高议事殿堂,为2亿多农民工代言。今天,不仅农民工代表已增至45位,且有越来越多代表和各界人士为农发声。
在新中国摆脱落后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农民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作出了任何人都无法抹去、无法替代的历史性贡献。不仅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还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和国应该感谢农民!
(三)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这是中国农民顺势应时迸发出的改革伟力。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大幕,乃至带动整个国家的改革。此后短短几年,中国就改变了粮食、肉类副食品、生活日用品等严重匮乏的局面。
1980年2月5日,广西宜山县合寨村村民用卷烟纸做选票、竹米筒作票箱,以无记名差额选举方式,选举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开启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
上世纪80年代前后,作为乡村工业化起点,被国外称作“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经济发展高速增长,与包产到户、村民自治一道,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历史性创造。
在广袤的农村,江苏江阴华西村吴仁宝、江苏张家港永联村吴栋材、浙江东阳横店村徐文荣、河南新乡刘庄村史来贺、嘉鱼县官桥村八组周宝生等能人大量涌现,万向集团鲁冠球等农民企业家叱咤商海,闪耀了一个时代。如今,脱胎于乡镇企业的民营经济,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回顾历史,农村改革多是从基层由农民率先试水。从农民自发流转土地,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法制化;从沿海富裕村庄悄然开展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从国家层面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一项项农村改革试验总是先由农民探索实践,再由点到面梯次推开。
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正被看成农民的“第四次创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兴起,从4000余个大型淘宝村集群,到“新农人”“城归族”创业热潮,广大农民农村正迸发出新活力和新动能。
中国农民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为发展探路、为改革破题、为建设助力。只要给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和发展权利,他们就能以主人翁精神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欢歌盛景。
(四)
进入新世纪,解决好“三农”问题被作为全党全国的重中之重,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打响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民迈入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时代。
历史上,中国农民大概没有哪个70年,会像这个70年一样,经历如此多的喜人变化。从衣食住行的生活巨变,到农业耕作的生产巨变;从肉眼可见的外在有形之变,到具体可感的社会保障之变;从政治权利日益健全之变,到经济权益逐步完善之变;从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到“绝不落下一个困难群众”的共同富裕之变,中国农民正乘着“中国号”驶向幸福美好的未来。
日常生活上,从烟熏火燎生火做饭到用上清洁能源,从过去臭气熏天的旱厕到如今的一按冲洗,从肩挑手提打水吃到现在自来水到屋;现金购物被手机支付代替,冰箱洗衣机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成为不少农村人的代步工具。农民的生活正与现代化逐渐接轨。
农业生产上,从过去依靠人畜的传统耕作,到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从把土地当命根子、“土里刨食”,到去市场寻求经济来源;从过去“不好好学习就去修地球”,到如今种地也需高科技,农民也可以评职称,“农民”这个称谓正从身份向职业转变,“农民”的定义正被深刻改写。
教育医疗上,从70年前全国文盲率达80%,主要集中在农村,到而今义务教育广泛普及,农村学杂费一律全免;从旧社会没钱看病,到上世纪60年代赤脚医生与农村合作医疗,低层次守护一代农民健康,再到新世纪后“新农合”为农民搭建起越来越牢固的保障;从1949年人均35岁的寿命预期到2018年的77岁,广大农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正向更高水平迈进。
城乡关系上,从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明确区分为“农村户口”与“非农村户口”,实行区别对待的城乡分治政策,享受不同的国民待遇;到2016年我国全面取消户口性质区分,在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中国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工业化的推动者、城镇化的建设者,作为共和国发展的奠基者、贡献者和探索者,如今正成为更加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受益者。
(五)
这是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懈追求奋斗、作出历史性贡献的70年,是在曲折中摸索、在开拓中前进的70年,是在奉献中成就、在创造中收获的70年,是参与变革、见证变迁、享受变化的70年,是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累积的70年。
1949-2019。是工农城乡关系深刻调整、共生共兴的70年。从极端困难条件下,以农养工、以农养城;到改革开放后,城乡分割被打破,农民松绑、要素流动、工农城乡交融;再到新世纪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成为国家政策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化新格局,70年历程告诉我们:工农城乡相辅相成,人为割裂代价巨大,必须统筹考虑、整体布局。可以期待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将引领工农城乡关系调整到更优格局。
1949-2019。是农民与国家间同向发力、互动互促的70年。走过弯路,有过曲折;有过沉痛代价和沉重教训,也积累下宝贵经验。作为中国最大群体的农民,是具有历史主动性的社会力量。“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已成为重要的改革和发展方法论。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凡有改革先交由农民群众先闯先试、然后再面上推广,已成为最优路径。
1949-2019。这是一再证明中国“三农”是党和国家稳固“根据地”的70年。革命战争年代,一经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革命便如星星之火般燎原中华大地;建设和革命时期同样如此,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和坚实保障,农村改革“包字进城”打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新局面,农民仿如长江源头般具有吐纳调息、滋养万方之力量。永远不能忽视“三农”的地位和作用,“三农”发展稳定是为全社会筑就的最稳固基石和大后方。
1949-2019。这是摸索出如何正确对待农民的70年。正确处理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也是长期以来探索出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必须始终重视激发农民的内在创造力。什么时候注重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了农民权益,尊重了农民意愿,尊重了农民实践,尊重了农民创造,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良好的局面,否则就必定会陷入被动、遭遇困境。
当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仍需加力,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农民精神文化仍需丰富,农民工问题、农村“三留守”问题等发展中的困顿、困扰、困境及困惑,还有待破解。如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全社会给予农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还需全党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不断探索实践。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空节点,我们既百感交集,又信心百倍,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国农民必将迎来新的成长发展,必将以新的活力、新的创造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作出更大贡献。
一个声音在历史的天空回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也是70年伟大实践弥足珍贵的经验。

内容:农民日报编辑部

监制:王澎;编辑:王岩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