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病技术 > 正文

科学养猪-家畜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

来源:中国养猪网 2010-10-04 14:54:37| 查看:

分页标题[/page]

(2)猪群特异性免疫状态:当易感猪群发生的传染病逐渐蔓延到后期时,常保存一定数量的幸免死亡者而停息。其原因是随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一部分动物死亡,一部分动物逐渐恢复而获得免疫,从而使群体的免疫水平提高。对猪群实施免疫接种时,其免疫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达不丑100% ),这种传染病就难以流行。群体免疫水平的大体目标是,其免疫率为70%80-/0。群体免疫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某种传染病流行之后,获得主动免疫的个体经一段时间后免疫水平逐渐下降,若和易感的新生猪群世代交替,使群体的免疫水平也降低。降低到一定水平时,该传染病再度流,这种现象称为家畜传染病的周期性.

评价群体免疫水平的常用方法是监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对猪群定期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分析群体免疫率,是制定免疫计划的科学依据。

(3)传染环(infection cycle ):在广域的动物群体内,存在包括野生动物的异种易感动物时,这些动物之间有时形成传染链,称为传染环。传染环因种动物的易感性和分布密度等生态学特性不同而变化,因此具有地域特征。

在日本,猪是日本脑炎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猪感染后由于持续数日高毒价的病毒血症,致使叮咬病猪的蚊感染率很高,当被感染的蚊叮咬另一易感的猪、牛、马和人时、这些动物便可染发病。但除猪以外的其他哺乳动物,感染该病毒后表现微弱的病毒血症,因而使叮咬的蚊虫体内不能携带引起动物发病的足量病毒,因此传染环被中断,这种动物称为终末宿主。猪不仅在体内增殖病毒,而且为其他宿主提供病毒,故称为增殖动物( amplifier )

在非洲,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因此病毒在蜱群中维持独特的生态系统而持续繁衍下去。由蜱感染的猪群,通过接触感染虽然扩大其感染环,但由于病死率高,而且猪的分布密度低,不能持续流行。野猪等野生动物被蜱感染后,虽可长期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但绝大多数是不能成为传染源的终末宿主。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蜱和猪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在这些区域,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毒力逐渐减弱,病死率较低,而且饲养密度也比非洲高。这可能是该病毒在猪只之间维持繁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欧洲,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狐狸,在北美是臭鼬等,在南美是吸血蝙蝠,它们各自形成特有的感染环。当这些野生动物成为主要的病原自然宿主时,难以控制疾病的流行,因此狂犬病迄今仍有扩散的趋势。与下列因素关:

首先是猪群的内在因素:即猪群的种属免疫力以及年龄等因素。此内容已在非特异性免疫部分阐述。

其次是猪群的外在因素:即饲养管理因素,包括环境卫生、猪舍温度和湿度、猪群密度、饲料的质量和营养等等都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对一些细菌性疾病,如猪气喘病、仔猪副伤寒等更是如此,甚至有时可以决定这些疾病能否表现临床发、病和发病后的轻重程度。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类似猪场和猪群存在疾病差别时,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饲养管理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疾病因素。随着养猪规模的扩大和养猪水平提高,这些饲养管理因素已越来越受重视。

最后是特异性免疫状态:它是影响猪群易感性的重要因素。特异性免疫水平高的猪群易感性就低,反之亦然。这种特异性免疫可以被动地来自母体,或于病后康复获得,也可能来自于人工免疫接种或人工转移抗体而获得。因而,有计划地采用预防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状态,降低易感性,是猪传染病防制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下列情况下,可导致猪群特异性免疫水平下降,易感性升高。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